2015/05/04

《少年臺灣史:寫給島嶼的新世代和永懷少年心的國人》讀後心得

    這本書是我從新開始認識臺灣的第一本書。會讀這本書是因為在割闌尾港湖區(正元手術房)結束之際,深感自己對臺灣歷史的認識嚴重不足,有了「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史」的想法,因此著手上網查尋相關書籍。想了解一件複雜的事物,必須先掌握其輪廓,臺灣史也不例外。由臺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所著、圖文創作者許書繪圖少年臺灣史:寫給島嶼的新世代和永懷少年心的國人》,便是一本快速了解臺灣史輪廓的入門書。作者以說故事的筆法來介紹每段歷史,附上圖畫來輔助說明。內容淺顯易懂,即使是初次接觸的讀者也能輕鬆上手。文中作者偶爾會反問讀者,因此讀者有自己思考問題的空間。

    本書依照時間先後來講述臺灣歷史。總共分五大章,分別講述史前與原住民、荷蘭及名鄭父子據臺、大清帝國部份統治臺灣、日治時期、中華民國政府統治臺灣[註1]說來慚愧,我本身對臺灣歷史的認識主要來自國中時的歷史課本。然而國中的歷史課本可能為求內容完整(好吧,或是為了遵循課綱),講述的面向通常都非常多,如文化、經濟、社會、政治等都可能提及。而此書我認為最主要則是著力在政治及社會的發展,尤其是在日治時期及中華民國來臺後的這兩段。國中課本的多面向固然有其優點,但也可能會讓學生無法深刻了解某些重要的事情,特別是臺灣長期被外來政權統治的悲哀事實。外來政權雖然為臺灣帶來現代化、經濟上的成長,但同時也實施殖民式的同化政策與高壓統治,讓不知多少在地的語言文化消失或面臨「絕種」,讓不知多少無辜的生命斷絕。慶幸的是在這些外來政權的施壓下,仍一直有人為臺灣人民的福祉與權利推動改革,不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的。許多推動改革的人因觸怒當局而喪失生命,但那份奮鬥的精神卻不斷傳承下去。這些悲與喜,才最應該是要讓學生知道的。讓學生去思考下一代如何避免再發生相同的悲劇,讓學生學習先人奮鬥的精神,而不是重複背誦那些「政府想讓你知道的事」。幸好本書的內容涉及許多「祕密」,大眾可以更清楚了解政府不想告訴你的事實。

    這本書有一個我認為很重要的理念,就是作者以臺灣島為本體的觀點來撰寫。臺灣歷史長久以來一直被以地方史來看待,雖然最近二、三十年在學者及民間團體的努力下有獲得很大的改善,但大中國、大中華觀點的思想仍繼續存在,甚至可能會再次復活於我們的歷史課本中(如最近課綱微調的議題)。臺灣島觀點在本書中並無刻意強調,但偶爾在字裡行間仍可看到其想法,例如講到中華民國政府「撤退來臺」時有一小段這樣說:由於臺灣從1895年以後就和清帝國分離,兩邊分屬不同的歷史脈絡,各自發展,如果有關係,也是間接的。...(中略)...也就是說,當臺灣被『光復』時,臺灣和中國已經分隔五十年,基本上沒什麼交點,互相欠缺了解」這段便隱含著其思想。佔臺灣人口多數的漢人,祖先主要是來自中國福建,這是多數臺灣漢人(包括我)必須承認的「事實」,但並不代表這些人就是中國人。臺灣與中國早就因為海洋的分隔發展出相差甚大的文化、語言、習俗、歷史,若不能認同這片養育我們長大的土地,怎麼對得起來臺打拚的祖先呢?況且臺灣是個多元民族的國家,對於那些有不同祖先的民族更不應該強迫他們當「中國人」啊!每當看到有濃厚大中華思想的文章或論述,都會覺得可笑。真得要這麼說的話,那大家都是非洲人吧!

    書末在講完「故事」後還有篇餘論,只有簡短幾頁但絕不能略過。我認為餘論中最重要的是在講述「轉型正義」。就我從書中的理解,轉型正義主要是說一個集權/獨裁專制社會在走向民主化的過程中,如何還那些人權被受害者或受不公不義對待者公道,及如何避免再次發生類似的悲劇[註2]。例如過去二二八事件、白色恐怖造成無數生命逝去,我們無法為罹難者福活,但我們能去了解事實的真相,並強力要求政府實施轉型正義。要了解事實就要從讀正確的臺灣歷史開始,認識我們腳下這塊土地,並去認同他。有了這穩固的基石,才能為臺灣更加前進。

[註1] 書中各大章節並沒有標題,這些用語皆是我自認理解的用語,不一定與作者想表達的完全相同。
[註2] 截至書中,一般認為落實轉型正義有五項必要工程:1.究明真相。2.釐清責任歸屬(追究責任)。3.道歉、補償、興築紀念碑等。4.提供受害者傾訴的平臺。5.確立能夠防止再度發生的機制。

1 則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