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/05/01

讀完姚立明的《也許我們沒有共同的過去,但一定可以有共同的未來》小小心得

  開始對姚立明這位人物有深刻印象,是從他2014年擔任柯文哲的競選總幹事開始。那時候常常上政論節目,鏗鏘有力的發言常吸引著我的目光。這看似「偏綠」的人物,講話卻帶著濃濃的「外省腔」,更讓人好奇這位人物的經歷。


  他是外省第二代,在眷村長大,曾入新黨並擔任過立法委員,參加過倒扁運動,卻在2012年出任小英教育基金會董事[註1]2014年擔任柯文哲競選台北市長總幹事。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如此劇烈的轉變?我想看到書背面的一段字,大概就能清楚了解:「我不是先知,也無力扭轉乾坤,甚至花了三、四十年,才一路摔摔跌跌爬過省籍、藍綠的高牆。終於明白,只有傾聽,才能理解,唯有理解,才能接納。」

  去傾聽、理解、接納其他人,這是一件多麼容易講出來,卻多麼難去實踐的事啊?其實不只是省籍、藍綠這些牽扯政治或是意識形態的議題,生活中的許多更細微的事,都是可以應用上。那為什麼會難以實踐呢?我想最大的原因來自於刻板印象。不同的特徵會帶有不同的印象(特徵可能來自於性別、種族、語言、外表、身材...各種可能),若這些印象是自己不熟悉的,覺得是「負面」的,那隔閡很有可能就造成。唯有放下成見,先打破自己內心那塊石頭,去接觸並了解那些所害怕的,才有可能屏除隔閡並造就和解。

  書中提出多件真實案件以及他本身的經歷,如他上一代的仇日情節、與柯文哲、李登輝等人的相遇、求學經歷、與黨外人士的接觸韓若春案、與檔案局的對峙等,一再地體會到打破成見、了解對方,未來才可能與對方在同一條船上。

  在台灣這片土地,我們到底要如何才能擁有共同的未來呢?宏觀來說,我想最重要的就是歷史事實。過去台灣的複雜關係造成許多前人受到傷害(不論是金錢上、身體上、精神上),過去的權威者卻試圖隱藏這些真相,只要一天沒公布,這些傷害可能仍會在我們這代進行著。這便是轉型正義的第一步。唯有公開真相,供人們檢視並反省,才可能有下一步,才可能和解,才可能擁有共同未來。而姚立明認為實踐的第一步,是檔案局公開檔案。或許你我都只是守本分的小國民,沒有辦法做到如此「偉大」。但可以試著從身邊的人事物開始,敞開心胸、跨出舒適圈,那我想未來台灣的和平是在自然不過之事。


[註1] 姚立明將於2016/5/19辭小英基金會董事。(http://newtalk.tw/news/view/2016-04-22/72430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